思政在线
     
    三个向度讲好新时代的“大思政课”
    2022-01-10 09:28   审核人:

    重视青年和青年工作,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方针政策和优良的工作传统。党的十八大以来,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思想政治工作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,“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,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”。

    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,增强培根铸魂的针对性实效性,是必须回答好的时代问卷。要从历史长河、世界风云出发,讲好中国故事,彰显中国价值,让青年学生在广阔天地中施展才华、增长本领,实现自身价值,在多彩实践中直观而深刻地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“能”、马克思主义为什么“行”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“好”,激励引导青年学生与祖国共奋进。

    高处站位,牢记“国之大者”

    深刻认识思政课的重大意义。作为弘扬和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途径,巩固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渠道,思政课在开展理想信念教育、帮助青年学生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,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方面,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,加强党史、新中国史、改革开放史、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,提升青年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精神风貌方面,地位重要,作用不可替代。要从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办好思政课,善用思政课。要心系“国之大者”,胸怀两个大局,将思政课放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中来看待,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、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高度来对待,紧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主题,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,统筹“思政课程”和“课程思政”,提升教育实效。

    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讲好大故事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,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,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、不懈奋斗,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、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、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,形成了井冈山精神、长征精神、遵义会议精神、延安精神、西柏坡精神、红岩精神、抗美援朝精神、“两弹一星”精神、特区精神、抗洪精神、抗震救灾精神、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,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。这些伟大精神代表着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历程、取得的重大成就,展现了党的梦想和追求、牺牲与奉献,是鲜活感人的教材,跨越时空、历久弥新。要用好庆祝建党百年和党史学习教育这堂“大思政课”,结合抗击新冠肺炎疫情、脱贫攻坚、实现全面小康等生动教材,把党的伟大精神宣传好、弘扬好,增强青年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,让这些伟大精神成为青年学生日用而不觉的道德滋养,树立对国家和民族事业的担当精神,推动全社会形成践行伟大精神、传承红色基因、凝聚奋斗伟力的良好氛围。

    向内深耕,紧密关注现实

   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,“思政课教师要有家国情怀,心里装着国家和民族,在党和人民的伟大实践中关注时代、关注社会,汲取养分、丰富思想。”要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,课内与课外相结合,主动融入社会,贴近实际,生动形象讲好“大思政课”。

    用好百年党史大宝藏。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,要善用百年大党的厚重历史讲好“大思政课”,结合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“七一”重要讲话精神,给青年学生讲清楚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光辉历程、伟大成就、宝贵经验、实践启示,讲清楚党领导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、胜利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意义,认清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方位,教育引导青年学生以史为镜、以史明志,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,激发起自觉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信心和决心。

    深入社会了解真现实。社会生活是“大思政课”最丰富的资源、最鲜活的素材,讲好新时代的“大思政课”就要把“思政小课堂”同“社会大课堂”结合起来,让教育生动鲜活,直抵人心。把课堂搬到社区街道和农村乡镇,引导青年学生走出校门、走进社会,深入城乡、深入生活,调研乡村厂矿、参观纪念场馆、参加支教服务等,与新时代火热实践进行亲密互动。

    回应关注解决真问题。关照现实的重要一点便是问题意识。要理论联系实际,结合时代背景,找准切入点,把握兴奋点,回应关注点。不脱离现实,不回避问题,敢于直面问题,及时、准确、理性地分析和回应学生困惑的难点问题,真实、客观引入并讲清楚学生关心的重大问题与热点话题,因势利导开展教育,提升“大思政课”的满足感获得感。

    向外延伸,共筑同心圆

    网上网下融合,让“大思政课”无处不在。如今已进入大数据迅猛发展的信息化时代,当代大学生作为“网络原住民”,在思维方式、文化偏好、行为特点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代际差异。讲好新时代的“大思政课”必须立足网络时代,强化互联网思维,增强传播意识、故事意识,让思想政治教育联网上线。在内容供给上,以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内容生产,推出一批既有深度、又接地气,既有思想性、又有观赏性的可视化教育资源,用好各类媒体、网络平台,多些艺术性、可视化呈现和互动式体验,让教育动起来。要强化服务意识,提高服务供给能力,服务大局、服务中心、服务学生需求,把爱国与爱党、爱社会主义统一起来,与学生自身发展紧密联系起来,增强教育获得感。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,尊重受教育者的选择,结合大数据算法推荐和人工智能等方法,建设“教育超市”,最大限度满足青年学生的选择需求,让教育精准化。

    在手段上创新。面对信息化背景下融合发展、跨界发展的趋势,想更好调动各方力量参与“大思政课”,就要着眼分众化、差异化、去中心化,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新颖多样活动,使青年学生便于加入,喜欢参与,乐于传递,增强教育感染力。注重互动性,加强顶层设计,整合资源,移动优先,推动媒体融合发展,运用新技术丰富互动体验,让教育活起来。注重贴近性,贴近实际、贴近生活、贴近学生。注重依赖性,搭建全媒体传播平台,增强平台吸引力、黏合度,打造教育时代感、时代特色,让网络成为主旋律的“扩音器”“放大器”,让爱国爱党、“四个自信”成为青年时尚。

    校内校外联动,让“大思政课”全员参与。要坚持系统观念,健全讲好“大思政课”的保障促进体制机制,汇聚全社会的育人合力。健全责任落实与工作协调机制,各地各级教育、宣传、网信部门、工会、共青团和其他社会组织积极参与,形成党委统一领导、党政齐抓共管、有关部门各负其责、全社会协同配合的工作格局。完善资源整合运行协调机制,以构建网上网下、校内校外全方位、立体化的大思政协同体系为目标,建立思政课联席会议制度,完善政府引导、学校主导、社会协同、家庭衔接、学生主体的融合互补育人体制,凸显贯穿融入、沉浸嵌入的立德树人协同效应。健全组织条件保障与监督落实机制,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担起主体责任,政治责任和领导责任,把上好新时代的“大思政课”摆上重要日程,纳入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、党的建设重要任务,抓好各项任务具体落实。

    (作者系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)


    关闭窗口